文 /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谢小婉
可能需要一段时间,来适应这一周里的种种转变,毕竟一时半会儿,消磨不了三年中的习惯使然。
譬如,每天睁开眼先看一看健康码是不是还绿着,进商场前掏出手机扫一扫场所码,出行前查一查目的地防疫政策……实在太多了,与疫情相关的事,满满当当塞满生活,在不知不觉中由特殊事件浸润转换成日常。早已记不清第一次去做核酸检测时的怪异心理了,却余有今日还未做核酸的担忧。此间种种,构成我们所共同经历过的疫情三年。
虽已成日常,但我们的确未曾完全习惯这一切。疫情的确阻碍了许多,不止是夺取健康和生命,还带来本不该出现的遗憾。
12 月 8 日,广州二沙岛艺术公园,风筝与广州塔同框。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宋金峪 周巍 摄
在广州经历最严峻最复杂疫情的时候,在 " 广州番禺发布 " 公众号上,由系列疫情问答所引出的一出 " 番禺爱情故事 ",引起不少市民关注。
11 月 14 日,提问:" 女友要过生日,如果我不能出门,闹不好要分手,我能不能坐网约车过去?" 回答:" 不属于紧急情况,原则上不允许外出 ";
11 月 17 日," 想补过生日,约女朋友来番禺看一场电影可以吗?"" 不可以,电影院等密闭半密闭场所暂停营业 ";
11 月 24 日," 能否约女友来我家补过生日?"" 不可以,番禺区以住宅小区、村为单位实行围合管理 "。
每一个 " 不可以 " 背后,是疫情肆虐下防疫政策的升级,也是面对正常生活被病毒无情侵占的一声声叹息。不论真假,我们如追剧般追着这一系列问答看,用调侃的语气谈起疫情下的这一对情侣,为他们错过纪念日、难以见面而遗憾,又祝福他们早日团聚。我们如此关注,其实是因我们自己,同样是新冠疫情这场宏大叙事里被影响的渺小个体,虽然嘴上劝慰 " 两情若是久长时,又岂在朝朝暮暮 ",但心里又难免抱憾,人生又有多少个朝暮?
所幸,这出 " 番禺爱情故事 " 在走向完结时,有了一个尚算圆满的结局。11 月 30 日,广州全面、准确、完整贯彻落实二十条措施,作出防疫政策重大优化调整,多区密集发布公告,即时解除各种临时管控措施。在新政策的推动下,多个封控管理区域快封快解,应解尽解。
12 月 2 日,在最新篇章中,回答首次对提问予以肯定,电影院开了。板正语词答复的另一面,或许有个声音在催促这对普通的小情侣:可以见面,快去相见;又或许也在对一些久未出家门的人们说:好久不见。这是来自城市的声音。
12 月 7 日,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《关于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》。此次优化落实疫情防控的措施包括科学精准划分风险区域、进一步优化核酸检测、优化调整隔离方式、落实高风险区 " 快封快解 " 等 " 新十条 "。
一切 " 松绑 " 得飞快。当天傍晚时分,在熟悉的地铁站里,乘客通过安检时,再也无需出示相关健康码,工作人员正在撤离场所码的标牌和贴纸。贴纸粘在墙上,扒着墙不放,工作人员撕得颇为费力又认真,直到撕个干净,撕个分明,仿若一起被撕掉的,是疫情曾覆盖在这座城市的一些痕迹。
借用《飞鸟集》里的一句话:" 长日尽处,我站在你的面前。你将看到我的伤痕,知道我曾经受伤,也曾经痊愈。" 或许不贴切,但符合心境。
一切结束了吗?还没有。看不清的新冠病毒仍在你我未知处虎视眈眈,个人防控的重要性愈加凸显,每个人都要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。
一切仍在继续吗?也不是。那些在过往疫情下的挣扎、焦虑和不确定性或许可以减轻几分。
12 月 8 日,广州二沙岛,市民在放风筝,享受冬日暖阳。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宋金峪 周巍 摄
这一周里,本是冷清,又跌宕起伏,陡然回转一笔,复工复产,重逢重归。
骤然的 " 松绑 ",可能让理智的大人们一时间有些无所适从,仍在小心翼翼试探性地恢复日常;但天真烂漫的孩童不管那么多,已在仍有几分空旷的街头抱着球疯跑起来。
疫情尚未结束,防控也不能放松,但在 " 好久不见 " 的话语里,倘若你也有想痛痛快快做的事,有朝朝暮暮想见的人,快去,跑着去。 ( 更多新闻资讯,请关注羊城派 pai.ycwb.com )
来源 | 羊城晚报 · 羊城派
责编 | 吴瑕
已有 2.27 K 位网友参与,快来吐槽: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