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跟大家汇报一句:《凡人动了心》的下一部《凡人又动心》(暂定名),这104天当中一直在写,先拿一篇给大家看看。
没买《凡人动了心》的,也欢迎下一单,中华书局出版的,纸张的手感好极了。
好,开拆今天的故事吧,说的是一个爱情、忠贞和誓言的故事:
爱情跟誓言,往往会紧紧地绑在一起。
爱情上脑的时候,人可能做出许多无法完成的许诺。
今天的中国人大多数都不再信神,也不再相信赌咒发誓,不过在古人那里,发誓仍然具有着极大的魔力。

最著名的发誓名场面
对生者发誓倒也罢了,倘若是对死者发誓,往往还会有更加严重的后果,比如《喻世明言》的这篇《杨思温燕山逢故人》,就是一个头脑一热对死者发誓,最后应誓的惨烈故事。
燕山的灯节
今天说起宋徽宗时期的北宋,大家往往会想到内忧外患、民不聊生,宋江、方腊作乱,外面还和西夏和辽开战,最后被金兵入寇打到了东京城下。
但对那个时代的东京官员和商户来说,那是一个繁荣的盛世。
每年的正月十四,宋徽宗就会去看元宵灯会,他的车驾看完之后,东京全民观灯,熙熙攘攘,一定要折腾到正月十六才结束,在这两天里,东京市民有好几次机会能够直接看到皇帝、贵妃和各种皇家的排场。
“就跟看神仙差不多。”当时的人们都是这么想的。
靖康之耻,北宋被金兵灭亡,已经变成太上皇的宋徽宗和儿子宋钦宗都被掳走,关到了今天的黑龙江,嫔妃、公主、贵妇、小姐们被分给女真的将领和贵族为妻做妾,宫女们沦为奴婢,反倒是徽宗,厚着脸皮在东北躺平了好些年,期间还生了几个小皇子。
国,亡了,东京的元宵节,再也没有了。
白头宫女谈论玄宗,是当年的威武;曾经的汴梁官民怀念徽宗,想念的是曾经的繁华。
金朝把都城迁到了中都,时人称之为“燕山”,就是今天的北京,这里有许多被掳来的、过来做生意的东京人,每年的正月十五,燕山也会大办灯会,那一天,所有流落在燕山的东京人,都会越发怀念徽宗时候的东京。
这一年的元宵节,有个叫杨思温的人在燕山看灯。
杨思温曾经是肃王府的使臣,靖康年间被掳到燕山,碰巧他姨夫在这里开客栈,他就在此地生活下来,给人代写文书混口饭吃。
杨思温满眼看的是燕山的灯,心里想的却是汴梁的灯。
走进寺院,听见寺院中的和尚是东京口音,一问是大相国寺的和尚流落在此,遇到一个眼熟的女子正在烧香,看衣着打扮,是东京人的款式。
四目相对,女子跟他交换了眼神,就匆匆离去了,那不是眉目传情,而是有事相商。
“这是谁呀?”
第二天,杨思温又想去寺院,看看能不能遇到那个眼熟的女子。
在路上遇到了一阵雷声(北京的冬天哪来的雷),正要躲雨,看见了一辆大车从西而来。
这车好排场,明明是权贵,车后面跟着许多侍女,内中有一个穿紫的女子,就是那个眼熟的女子。
这次离得近、看得清,杨思温终于想起来了,这是他嫂子!
杨思温有个极好的朋友,叫韩思厚,俩人同乡,就结拜做了兄弟,以“表兄弟”相称,郑义娘就是韩思厚的妻子,以前是乔贵妃的养女(应该是宠爱的丫鬟)。

曾经的神仙眷侣,可能跟他俩差不多
在他乡做亡国奴的人,突然遇到了亲人,第一反应就是跟上去。
贵人的车驾到了秦楼,这是燕山的大酒店,就像东京城的樊楼一样。
我在《凡人动了心》里给大家拆解过一个樊楼的故事,北宋诞生了中国饮食史上最伟大的发明——炒菜。
煤、炭的使用和铁锅的出现,让热炒和现点菜的酒楼成为了可能。
金的燕山,把北宋的东京有样学样,都照搬过来了。
贵人上了酒楼,杨思温跟了过去,正巧遇到了一个伙计,发现是当年樊楼大酒店的陈三,杨思温赶紧请陈三喝酒,托他去跟嫂子传话。
郑义娘的离散遭遇
郑义娘悄悄过来见杨思温,跟杨思温提到了自己的遭遇,当初东京城沦陷,和丈夫韩思厚乘船逃难,被金兵追上。
“箭穿篙手,刀劈艄公。”
韩思厚被敌人绑走,郑义娘被金人撒八太尉逼迫,拼死不从,被几番转卖,卖入娼家,上吊自杀了一次,被救活过来。
撒八太尉的夫人被封为韩国夫人,看义娘可怜,就让她跟在身边当了婢女。
“你看我的脖子上戴着围巾,就是为了遮盖脖子上的伤痕。”
“我现在是奴婢,肯定逃不掉。”
“听人说你哥哥逃了出去,到了金陵,又做了官,他以为我死了,这四年了,也没有再娶。”
“叔叔如果你有相熟的朋友去江南,请务必给你哥哥带信。”
杨思温还想着细问,一个凶神恶煞的家将拿着八棱棒出现了:
“什么人敢骚扰我们府的侍女!”
杨思温落荒而逃,一直逃到姨夫的客栈里才安下了心。
三个月之后,他再也没有机会遇到太尉府的车队,或者有机会得到嫂子的消息。这一天又来到秦楼大酒店,想找陈三聊聊天,结果陈三不在,接待他的人却也认识他。
“我是东京寓仙楼的过卖小王,您忘啦?”
也是一个流落在燕山的同乡。
“上次我过来,遇到韩国夫人的车队,你知道韩国夫人的府在什么地方吗?”
小王说:“听说就在天王寺后面。”
杨思温喝着酒,突然发现了酒楼里那面可以写诗的墙:
“昌黎韩思厚舟发金陵,过黄天荡,因感亡妻郑氏,船中作相吊之词。”
墨迹还没有干,这是他哥哥韩思厚写的词!
他赶紧叫过来小王,问韩思厚的下落。
“听说他做了宋的使臣,在本道馆落脚。”
杨思温酒也不喝,直奔本道馆。
杨思温来到馆驿,见到了哥哥韩思厚,两个人紧紧拥抱在了一起,共叙别情。
杨思温问:“嫂嫂安乐?”
聪明,杨思温这话有玄机,他也有点恍惚,不知道自己那天到底是在做梦还是在现实中了。
“别提了,我们在船上被金兵袭击了。”
“箭穿篙手,刀劈艄公。”
这话和郑义娘说的一模一样。
杨思温这才敢相信,那天他真的见到嫂子了。
“撒八太尉逼迫你嫂子,她抢过刀来,自刎而死了。”
“哥哥您亲眼见到嫂子自杀吗?”杨思温问。
“没有,是家人周义看见,跟我说的。”韩思厚说。
“嫂子可能没有死,我元宵的时候在秦楼看见了嫂子,她在韩国夫人的侍从当中,我请陈三带了信儿给嫂子,见了一面,嫂子说哥哥在金陵做了官,而且伤心欲绝,四年都没有再娶。”杨思温说。
韩思厚也拿不准了,杨思温想了想:“我们直接去天王寺后面的韩国夫人府打探消息吧。”
天王寺非常破败,有个大宅子空无一人。
两人遇到了一个非常暴躁、不爱理人的老头子在打丝线,口音不通,不可理喻。
俩人正要走,一个东京口音的老婆婆叫住了他们。
“这是我家老头子,是个山东蛮子,没礼貌,别理他们。您有事问我吧。”老婆婆说。
老头子要制止老婆婆,老婆婆没理他。
“韩国夫人府在这里吗?”
“韩国夫人去年就死了,他家搬去别处,就把韩国夫人埋在花园里了。”
“死了?”
“你们要不信,我就陪你们去看看。”老婆婆说。
“官府问起来,你们不要连累我!”暴躁老头絮絮叨叨地说。
“有个郑义娘,是韩国夫人身边的侍女,您听说过吗?”韩思厚问。
老婆婆说:“啊,官人就是韩掌仪韩思厚吧,这位官人应该就是韩掌仪的结义弟弟杨思温,我听郑夫人提到过你们。撒八太尉抢来郑夫人之后,她自刎而死,韩国夫人可怜她忠贞,就火化了她的尸体,收殓埋葬在这花园当中。她虽然是死人,但和活人差不多,阴天下雨的时候,我就时常过来跟她说话。”
三人翻墙进入园中,发现了义娘在墙上写下的诗词。婆婆把韩国夫人和义娘的灵位、画像指给了韩思厚看,又告诉了他义娘的骨殖所在。
韩思厚想要带走义娘的匣子,却完全拿不动。
杨思温赶紧劝他:“迁葬也是要有礼节的,还是见了嫂子再说吧。”
死人不想走,这就是真相。
男人的嘴,骗鬼的鬼
韩思厚、杨思温和老婆婆去买了祭品、香烛,入夜时分,义娘出现了。
夫妻两个抱头痛哭,老婆婆和杨思温也陪着落泪。
“我抛弃了我的命,全了你韩家的名声,但是也因此阴阳两隔。”义娘说。
老婆婆劝她坐下来谈谈迁骨的事情,大家坐下,三个活人吃了点东西,义娘只能闻闻气味。
杨思温问义娘:“那天元宵节,车后的人们,都是鬼吗?”
义娘说:“太平盛世,人鬼都是分开的,今天这种世道,人鬼才是混杂的,那天车驾后面的人,都已经是死人了。”
这句话真是戳心戳肺的,这就是宋、元、明三朝的文化人对靖康之耻的看法。
一下子死了那么多人,那么多人沦为奴隶,百鬼夜行,奈何桥窄,鬼都站不下,有些鬼,就暂时在世间继续游荡了。
韩思厚说:“你是为我而死的,我打算终身不娶来报答你,只希望你能和我一起回到金陵去。”
义娘不愿意:“我当然愿意跟你走,在你附近,时时可以见到你,但是你回去一定会再娶的,那时候就会各种不方便了。”
概括起来就是“我是死人,不娶勿撩”。
义娘真是个清醒的女子,人不可能也不应该永远为死者守着,男人尤其不可能为妻子守着,不说传宗接代的压力,男人也将永远受到其他女子的诱惑。

《画皮》里的女鬼(为了过审被改成狐狸精)
杨思温也帮着哥哥劝嫂子。
义娘说:“叔叔你不知道你家哥哥的性子吗?以前我活着的时候,他就有点风流成性不老实。”
杨思温赶紧帮哥哥做保证:“嫂子你别这么说,你看我哥都守了四年了,他已经变了。”
确实有很多人会变,经历过靖康之乱这样的大变乱,许多人都会变得面目全非,杨思温独在异乡,是最明白的,遗憾的是,韩思厚和他完全不一样。
夫人向二人道:“谢叔叔如此苦苦相劝,若我夫果不昧心,愿以一言为誓,即当从命。”
这是义娘的最后一次劝退。
我们看《聊斋志异》的许多故事,娶了鬼妻和狐狸妻的许多男主角,如果生不出孩子,这些贤妻都会给男人纳妾生子,特别贤德。
义娘和他们不一样,我们不能责备义娘,因为义娘已经拿了一条命给韩思厚了。
一个已经死了的女人,如果男人要负心再娶,她是完全没有办法来制衡他的,只有这誓言,可以让他稍微收敛。
思厚以酒沥地为誓:“若负前言,在路盗贼杀戮,在水巨浪覆舟。”
义娘化作一阵风消失了,兄弟俩和老婆婆再去提骨殖匣子,就能拿动了。韩思厚拿钱感谢了老婆婆和杨思温,带着亡妻的匣子同回金陵。
女道士和负心郎
韩思厚在途中遇到了旧仆人周义,周义供奉着主母郑夫人的神位。韩思厚告诉周义妻子显灵的事情,周义见韩思厚不忘旧情,非常欣慰。
韩思厚把义娘的骨殖埋葬在金陵城外一个也叫燕山的地方,让周义负责守坟,每三天就要去坟前探望一次,还听了两个同事的劝,找土星观观主刘金坛来做法事,追荐郑夫人。
刘金坛是个女道士。
刘金坛是个风流俊俏的女道士。

我寻思是不是跟这个气质差不多
刘金坛的丈夫原本是个官员,死在了靖康之乱当中,她自己流落到了金陵,出家做了道姑。
韩思厚走进刘金坛的房间,看这摆设、这装饰,又看了刘金坛写的诗词。
这女人有思凡的意思。
韩思厚是个官儿,条件很不错,刘金坛如果要回到官太太的生活,这也是最好的机会!
还做什么追荐?我这就自荐!
做什么功德?你就是功德!
俩人就在道观里好上了。
韩思厚的两个同事发现了这件事,就劝韩思厚说:“毕竟是道士,往来不便,不如让她还俗,娶过门来比较好。”
韩思厚居然真的答应了。
娶了新人,旧人自然就丢在了一边。
周义发现主人好几天不来主母坟前,决定过去看看,一进家就发现韩思厚娶了新夫人。
周义大哭了起来:
“官人,你好负义!”
按说一个仆人,没有问责家主的道理,但这不是太平岁月。
周义也是鬼门关边上走过一道,亲眼看见夫人自刎惨烈景象的人,他的问责有道理。
韩思厚让身边的下人们把周义揍出门去。
周义回到了看坟的住处,哭了一场,睡着了。
梦中,郑夫人问他韩思厚的住处,他说完地址,就惊醒了。
郑夫人要去讨个说法。
那一夜,刘金坛的嘴里发出郑义娘的声音。
“你忒煞亏我,还我命来!”
韩思厚害怕了,苦苦哀求。
郑义娘用刘金坛的手,啪啪啪打她的嘴巴子。
韩思厚赶紧去找道士朱老道,要收前妻的鬼魂。
朱老道一看就明白了:男人亏心了。
“这事儿得劝,”朱老道说,“不能收。”
义娘告诉老道在燕山发生的事,老道也只能劝她接受超度,早点放下这个人间,义娘闹累了,天也要亮了,就暂时告退。
事情没有被解决,刘金坛动不动就被附体。
韩思厚露出了本来面目,想尽快解决问题,朱老道说,只有挖开义娘的坟墓,把尸骨扔进江中。

韩思厚真的这么做了!刘金坛真的不再中邪,平平安安。
冯梦龙在这里也忍无可忍,说了一句:
“恁地时,负心的无天理报应,岂有此理!”
几年过去之后,韩思厚带着刘金坛坐船在江上,突然听见船上有人在唱歌。
歌词是当年义娘写在韩国夫人宅墙上的那一首。
他赶紧叫过来那个船夫,问他从哪里听来的歌。
“这是从金国燕山传过来的词,据说是一个老婆婆抄录出来的,说的是郑夫人贞烈而死,她的官人从北国接回尸骨,歌颂了他们令人羡慕的爱情……”
韩思厚一下子就想起了当年的情景。
犹如万刀攒心,他的眼泪哗就下来了。
可惜,晚了。
江上风浪大起,船工大声叫嚷着,说夫人落水了。
一个头顶罗帕的女子把刘金坛拽下了江里。
韩思厚想要救人,却看见了义娘。
也罢。
义娘,中国的复仇女神美狄亚,把情敌和负心郎一起拉入了江心,江面重新平静了下来。
故事说完了,是一个三输结局。
义娘不做什么成人之美之类的卑微的事,她只是以直报怨,循名责实。
我为你死了,我死后只想安安静静待在远处;
你又一次选择了我,又立下重誓,那就要好好守着;
你负了我,我也没有要你的命,你至少要跟我取个商量;
你把事情做绝,就不要怪自己会应誓了。
韩思厚也是肉欲上脑的典范,情深意切写了好多诗词,杨思温、老婆婆和周义,都在帮他,他甚至见了死者显灵的神迹,最后把义娘带回来,求仁得仁。
但他却最终辜负了这么多人的好意和真心,把女道士娶回了家。
人间自有真情在,欲望比情还能耐。
这个故事还有一点也耐人寻味,那就是靖康之耻给宋人带来的精神创伤,从韩思厚到刘金坛,家家都有人死于这场巨祸,杨思温对燕山的那种已经定居下来,又难免不适排斥的情绪,都是非常真实的记录。
人受了伤,需要慢慢治愈,群体见证的大灾难造成的伤痛,可能需要上百年来弥合。
南渡的士大夫和难民们对江南也是各种不适应,比如长江。
看见有人沉了船,觉得大自然变幻莫测太可怕了,那就编出一个故事,觉得是船上的人亏了心,应了誓,而不是天地不仁。这也是南渡的北方宋人的真实念头。
对今天的我们,也有不少的参考意义——
真情是个好东西,但它往往难以久长。
不要高估自己的定力,也不要轻易赌咒发誓。
以及,做人要留一线,不能太狠辣。
已有 1.4 K 位网友参与,快来吐槽:
发表评论